河北工业大学虽隶属于河北省,却坐落于天津,是我国唯一一所跨省办学的211工程高校。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先选择一座心仪的城市,再挑选合适的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涵盖了机械工程学硕、专硕、车辆工程专硕以及中汽研专业。所有专业的公共课考试科目均为数一英一,专业课则统一为821机械原理。由于公共课科目和821机械原理难度较大,因此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考研成绩普遍偏低。以2021年为例,机械专硕的复试线与国家线基本持平,意味着只要达到国家线,就有机会参加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的复试。而机械学硕由于可以直博,竞争相对更激烈,整体分数线比专硕高二十至三十分。若对自己水平信心不足,建议报考机械专硕,以提高上岸机会;若水平较高且对科研有兴趣,希望继续深造,则建议报考学硕。但2022年考研题目难度并未降低,考生分数却比往年更高,目前尚未公布复试名单,但根据成绩和排名推测,考研竞争愈发激烈。我不是什么大神,也无法帮助那些自认为成绩不佳的考生在短时间内逆袭。然而,我的经验对于像我这样资质普通的考生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我不提倡大家经历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如今这个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有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刻苦学习更让人快乐。英语复习考研英语初试考查思维逻辑,但若单词量不足,思维逻辑再好也无济于事。因此,词汇是基础。复习可以从词汇入手,对于不喜欢背单词书的同学,可以从真题入手。我之前也尝试过背诵词汇书,但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因为单词义项繁多,容易遗忘。在背诵《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的基础上,我还从阅读文章、语境中记忆、理解和掌握单词,这样记忆更有针对性。题量多了,你会发现很多单词会反复出现,总结各个义项,久而久之也就融会贯通了。英语复习我坚持真题至上的原则,将每年真题的完形填空和4篇阅读理解刷了三遍(写作、翻译、partB放在后面以专题形式集中看),后期主要把时间花在写作、翻译、partB三个专题上,每天也会看两篇真题阅读理解保持语感。完成2000-2016年的阅读真题,并分析做笔记,考研大纲词汇基本就囊括在内了。每篇阅读做完后,我都会在笔记本每一页的正面记下生词,反面记下长难句及分析,要经常回过头来复习。需要说明的是,前十年的阅读真题和后十年的题型选材有所不同,所以00-03年的阅读真题大家重在分析文章记忆单词,题目选项不必过于纠结。后十年的真题做题时,除了记词汇、分析长难句,还要注意摸索选项背后的逻辑思维。关于词汇,我还向大家推荐木糖英语微信视频课,讲课不枯燥,前中期时间充裕可以多看看,效果很好。后期当然要以真题和写作为重。总之,关于词汇,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英语的题型包括完型填空、阅读、新题型、翻译和大小作文。阅读→作文→新题型→翻译→完型、涂卡是多数人的顺序,但做题顺序还是要因人而异。对于心理素质不太稳定的考生来说,如果跳过完型直接做阅读,而恰好阅读第一篇又很难,做题进度缓慢反而会增加紧张情绪,起反作用。所以在平时做真题时,多试试,练出适合自己的效率效果最佳的做题方式。大作文可以从十年真题中选出几篇有典型代表性的先练练手,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几个包含12句左右的大框框,这些自己总结的一定要多读多背。在做模拟题写作文时,就要用一下自己的框架,既可以熟悉框架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框架。英语复习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做下来,一年的时间,英语肯定差不了。重点说专业课,这才是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专业课的定位。专业课在考研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区别在于,大学阶段只需要高考成绩好,总分够得上学校的线,考上大学很容易。大多数专业在大学阶段只需要学习课本知识,期末考试不挂科就行。而研究生阶段却是完全相反的状态。因为考研是选拔性考试,这就意味着有人会成功,就一定会有大部分人会成为众多陪跑者中的一员。因此,初试拿高分就变得很重要。虽然现在院校录取的原则越来越趋近于轻成绩重能力,但如果你初试分数不高,无法进入复试阶段,怎么有机会在导师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呢?为什么会直接影响到导师对你的印象呢?很简单,因为在研究生阶段,你是去帮导师做事的。其他科目的成绩可以一般般,但专业实力绝对要过硬,否则你怎么能胜任导师交给你的工作呢?所以专业课非常重要,划重点!!其实专业课考试内容就是你大学期间某一学期某一课程中的某一本书或某几册书。所以大家的起点其实都一样,你能保证大学期间每个课程都认真学习了吗?还不是看你最后一个一个月是否有去上课,考前老师划重点的时候是否去了,是否真的把知识点吃透了?我看不一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那些跨考考研的同学来说,并不一定就会很难。什么时候开始首先关于时间规划方面:一般在四五月份就要启动专业课的复习了,特别是那些跨校跨专业的小伙伴一定要尽早开始复习。比如说你要跨考,而这个专业要考的专业课知识点特别多,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拿出来记忆背诵。如果你也是大三就开始准备复习的话,一定要早早地就开始复习,因为后面大四还要忙着毕业论文以及答辩,说不定还要让你去实习一段时间,时间是完全不够用的。到时候再来想自己还没有复习多少就差不多凉凉了。关于专业课真题和资料很多小伙伴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专业课真题那些是否是现在就需要买了,到哪个地方去找?其实学姐这边给你的建议呢,网上所谓的专业课真题基本上真实性并不大。为什么呢?因为首先你在考场上面做完的试卷是当场就被学校收回去了,基本上很少会有把真题公布出来一说。有的话那也只是真题回忆版,还是没有答案的!而专业课资料,哈哈哈不妨跟你们透露一下吧,当年学姐就吃过这方面的亏,啥都不懂的情况下跑去网上找那些所谓的学长学姐买资料,结果就是被骗了几千块钱,说起来就是气!但是之前的那些心血也确实令人心疼。如果你是跨校考研的话,在专业课备考上面是很不具有优势的,因为你压根就不知道你想考的那个专业的出题风格和侧重点是在哪个方面的,也没有可靠的直系学长学姐为你支招,你能做到的就是去把官网披露出来的参考书目全部买回来,一本一本地去看,人家本校考研的已经开始划重点了,你还在从第一章看到第十章,完全没有重点好么宝贝!所以关于怎么找专业课真题资料,以及专业课怎么学这两个方面,如果你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话,并且家里人支持你考研,学姐给你提供的建议就是去找靠谱一点的目标院校专业的学长学姐辅导你,最好是近几年上岸的师兄师姐,因为才过了考研不久,在应试方面还可以给你提供相关的经验,并且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出你自己的问题。如果是靠自己的话,光是找问题就会花很多时间了。专业课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期中期末试题,很多时候大家会忽略掉这点。其实期中期末试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题中经常会出现期中期末试题里面的原题和相同的知识点。这点大家要注意。还有就是整理资料,是一件非常耗费时间的事。我很多东西都没有自己整理,而是在某宝“木糖书屋”搞到的,包括期中期末试题、真题、专业课重点总结、学姐笔记,还挺实惠的。关于专业课怎么找导师也会有小可爱问我这个问题,但是学姐的建议呢就是在没人帮你牵线搭桥的前提下盲目地去打扰导师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导师都会有避嫌的情况,你找他干嘛哈哈哈哈,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你的专业课上面,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公共课复习建议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在大三寒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准备的。如果我们把暑假当做一个分界线,暑假前成为前期,暑假之后成为后期,那么,前期大家准备数学和英语即可,后期陆续把重心向政治以及专业课转移。
在数学备考方面,市场上的名师如张宇、汤家凤、武忠祥、李永乐等实力均不容小觑。各位考生需明确,适合自己的师资才是最关键的。在数学学习上,摒弃大学时期的高数课本,因为本科高数与考研高数考纲存在差异。首先,明确备考方向,选择适合的老师。先对基础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构建整体框架,然后进行强化训练。后期重点练习真题,并在解题过程中总结方法与心得。
至于英语备考,前期应以背单词为主。建议考生采用书本与手机结合的记忆方法,购买一本《恋练有词》书籍,并在手机上下载“墨墨背单词”应用,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后期可依据唐迟老师的网课刷真题,基础较好的同学可选择黄皮书,基础稍逊的同学可选用考研真相/考研圣经系列。
政治备考相对简单,暑假或开学后,先跟随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学习,然后刷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并多次刷肖四肖八,重点背诵肖四的主观题。
关于复试,比例为1:3的差额复试,即进入复试的人数是统招录取人数的1.3倍。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上复试的可能性较大,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若为线下面试,复试内容包括综合面试(含外语50分)和专业笔试。线上面试则只需准备英语和专业素质面试。录取成绩计算公式为:初试规格化成绩=(统考总分/500)×100,复试规格化成绩=(复试成绩/300)×100,总成绩=初试规格化成绩×50%+复试规格化成绩×50%。线上复试前需下载研招网,并准备好一台电脑和一台手机或两台手机,进行线上“双机位”面试。复试时间一般在次年3月下旬至4月初,相比周边院校稍晚。往年复试后2-3天可出拟录取结果,2021年则较快,下午复试后,当晚即可在研招网查询录取结果。考生需重视复试,做好充分准备。
河北师范大学作为“双非”院校,考研竞争力相对较小。该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考研难度适中,但若想考取王牌专业,仍需做好准备。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属于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
山东考生可选的培训机构有中公考研、新东方考研、启航考研、海文考研、文都考研等。
考研即“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选拔研究生的相关考试总称,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公共科目如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大学数学等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部分学校全国统一命题)。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一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达18.4%。今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比去年再增52万人,增幅升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