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点安排详解
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形式。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以及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及个别大城市设立考场。考生需按照准考证上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报考7个非通用语职位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应选择北京作为考点。具体安排依据报考单位而定。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组织的各级地方性考试,其笔试考点安排由报考单位所在地的地级市负责,考点不可选择,通常为所在地级市的大中专院校。
夏商周时期,国家官员主要来自国王的亲戚,官职世袭。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君主希望更多人才参与管理,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但考试并不严格,主要依靠面试和岗前培训。
秦朝之后,公务员制度经历波动期。贵族制度、外戚干政,公务员体系受到打击,考试难以正常进行;战争时期,一切以战争为中心,读书人难有施展空间。
唐朝将科举考试常规化,确立了通过考试做官的原则。但初期,考试常受非理性因素干扰,考生需拜访考官。宋朝,皇帝对考官选择和考试命题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考试公平。
明朝,朱元璋主张确立严格的选才标准,允许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评阅试卷、主持考试,与现代公务员考试精神相符。明代有《状元及第》,朱元璋颁布《六条圣谕》匾。
1982年,劳动人事部制定《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公开招收、德智体全面考核、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从此,考试进入干部录用程序。
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增加透明度、开放度、群众参与度,引入竞争机制。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各级政府录用公务员要通过公开考试、择优选拔。
1989年,人事部在6部门进行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要求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公务员考录制度正式建立。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明确规定录用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07年,中组部、人事部下发《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对考录原则、报考条件、招考程序和方法以及纪律与监督等做出全面规定,进一步完善了考录制度。
2018年10月21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9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共有中央机关75个单位和20个直属机构参加,计划招录1.45万余人。
二、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点分布
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点一般在以下地方:全国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各省份的地级市。考点设置考虑报名人数、城市组织大型考试的能力,以便方便周边城市及偏远地区考生就近考试。具体考点以笔试准考证位置为准。
国家公务员考试流程:报名→选岗→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录用(试用期)。考试内容为笔试必考的公共科目行测+申论,个别岗位会有专业测试。国考报名时间为十月份,考试在十一月底;省考报名时间为来年二月份,考试在三月。
备考时间建议为六个月,但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分布情况
1、国考笔试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个别大城市设置考点。
2、考生需按照准考证上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北京。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
3、国家公务员的面试工作一般由招录单位自行组织,面试地点一般为所在省的省会城市。中央直属单位的一般是在北京市面试,具体面试地点见招录机关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
4、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如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
四、2022年国考考点城市一览
1、四川2022年国考考点城市拟在成都市、绵阳市、泸州市、宜宾市设考点。
2、云南2022年国考考点城市在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德宏州芒市和瑞丽市八个城市设置考点。
3、广东省2022年国考考点城市在肇庆考区,并设两个考点:肇庆市技师学院大冲校区;肇庆市技师学院沙街校区。
4、宁波考区考点:宁波技师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东校区、浙江万里学院钱湖校区、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宁波财经学院、宁波外事学校。
考生在报名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可就近选择考点,选择考点与职位工作地无关。部分特殊职位考点只能选北京或省会城市,考试地点一般在全国各地,较大的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居多。
考试一般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个别较大城市设置考点,因为笔试采取就近考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