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无垠”的姚俊卿,其性格中蕴含着大海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这种书者天生的个性、才能、气息,构成了姚俊卿榜书成功的关键。他依托于中国书艺的精髓,借助远古圣贤的丰富底蕴,胸怀坦荡,挥洒自如,在书写的圆满中找到了自足。以下是我为您精选的姚俊卿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欣赏
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1
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2
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3
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4
姚俊卿个人简介
姚俊卿,男,1934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书法家、教育家、电影艺术家。他曾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松岭》、《金光大道》、《沙家浜》、《直奉大战》等三百余部电影设计和书写字幕,被誉为吉林书画苑(院)推荐书法家。198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首批会员。现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中共中央国家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学院名誉顾问、中原书画研究院首席名誉院长、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出版《姚俊卿书法》、《中华翰墨名家——姚俊卿专辑》、《美术家——姚俊卿专辑》等多部专著。
1958年-1991年,姚俊卿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高级字幕美术师。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为展览题写展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参观展览并为其剪裁。
1991年,调入长春大学,任教授。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文联评为百杰书法家。
2001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为“夕阳红”栏目开办老年书画课堂,主讲行书讲座。
2005年,中国电影100周年暨长春电影制片厂60周年时,荣获“功臣荣誉奖”。
2006年,长春大学设立姚俊卿书法艺术馆,陈列其主要代表作品。
2008年,被国家产权局聘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
行书的基本练习方法
行书结构:繁茂而不拘束,气息清新而富有灵气,布局宽松而不失自然韵味,平实中又有动态之美。尤其是其结构布局,不同于楷书之严谨,它往往不受字的点画长短大小的限制,而是随其体势而构之,纵横错落,不拘泥于陈规,气韵流畅,使各字姿态各异,呈现出圆活自然之趣。对于初学者来说,既要学习法帖作为学习的样本,但又不能生搬硬套,既要从中体悟、研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只要坚持不懈、方法得当,成功自会到来。
离方遁圆:楷书以方为主,圆为辅,折笔处多为方,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多端,方圆并用,生动灵活。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忽重,应使其自然。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终身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相辅相成。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并书写了《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扩展资料
行书的出现与兴盛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行书同其他书体一样,起源于普通的群众书写者。只需将八分书稍作调整,去其隶体波势,便能形成行书。在汉末的简书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书体。然而,在汉末,行书并未得到普遍应用。
直到晋朝王羲之的出现,行书才盛行起来。王羲之将行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创立了千古照耀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亦出自王羲之之手。
所谓的十大行书,就是我们常说的传世十大行书名帖,具体如下: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幅帖堪称行书千百年来的巅峰,构图、笔法、结构都十分完美,一直受到书家的崇拜,在书法界的地位无可匹敌。
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可以说是颜真卿随意创作的。作品中蕴含了他真挚的感情、对国家的忠贞、应对乱世的勇气。这部名帖不仅是一部作品,也是颜真卿人格的体现。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整篇书法也体现了这种心情,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点画线条变化多样,结字亦奇,富有艺术情趣。
天下第四行书是东晋王珣的《伯远帖》,王珣怀着痛切心情与人倾诉,其书写保持了书法家的自然、随意状态,被视为通向“神韵萧散”晋代书风道路上不可多得之作。其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结体在扁长之间。
天下第五行书是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结体妍丽,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是帖中之精品。
天下第六行书是柳公权的《蒙诏帖》,气势磅礴,痛快畅快,意象恢弘,是中国书法行书上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天下第七行书是唐欧阳询的《张翰帖》,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是欧阳询最具代表性的行书作品。
天下第八行书是北宋米芾的《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用笔纵横挥洒,方圆兼备,刚柔相济,是米芾的代表作品。
天下第九行书是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笔力沉稳,字潇洒绝逸,笔画遒劲,纵横挥洒,风神洒荡,极具黄庭坚个性。
天下第十行书是北宋李建中的《土母帖》,书法瘦不露骨,肥不剩肉,笔笔遒劲,字字潇洒,清秀飘逸,富有艺术情趣,集中地表现了李建中书法艺术的造诣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