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参公,与公务员有何差异
“参公”是中国政府机关中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一种口语表述,全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它指的是那些由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以及不属于公务员序列的人员,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参公单位的工作人员,尽管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退休等方面都依照公务员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之间存在差异。公务员属于行政编制,而参公和事业单位属于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在身份和性质上存在根本区别。事业编制人员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调入参公单位和公务员单位,而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则可以互相转换。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编制为事业编制。参公人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某些事业单位需要在特定情况下行使行政职能,但又不具备成为行政单位的资格。因此,我国政府运用智慧,设立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所招募的人员也就被称为参公人员。参公人员实际上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人员,但在编制之外的所有方面都与公务员相同,包括公务员的遴选、福利待遇、晋升提拔、考试资格等。公务员可以成为参公人员,参公人员也可以直接成为公务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六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这是参公的来源。而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据此,公务员和参公的区别仅在于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其他方面,如公务员法规定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法律责任、附则等,包括退休和交流调动待遇都是一样的。另外,其他所有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如《新录用公务员之相关规定(试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都会规定: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录用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本规定执行。参公事业人员不属于正式行政编制,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并非真正的公务员。在人事任用上,相关政策尚不明确,因此在“转任”时,参公人员可能遇到比行政编制公务员更多的阻力。在其他方面,与公务员没有任何差别(包括管理、工资待遇,以及退休后的待遇等)。与普通事业编制人员的主要区别在于:参公人员可以参加公务员交流、拥有非领导职务,并且与公务员一样仅扣缴两金。由此可见,参公身份是介于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编制之间的一种特殊事业编制身份。1、从机构序列上讲,我国的机构分为:党的机关、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两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这通常被称为“七类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列为行政机关,其人员身份为公务员,这是中国的特色。这七类机关都是行政机关,也即是通常所称的机关,其使用编制类型为行政编制和工勤编制(部分单位还有军转安置编制),所对应的人员为公务员或机关工人。2、事业单位,一般指的是承担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单位,其典型代表为医院、学校等,都使用事业编制,其人员称为事业人员。某些单位将承担公共管理职能和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批准参照公务员管理,其人员就是通常所说的参公管理人员。参公事业人员其本质还是事业人员,其事业编制类型仍然是事业编制,只不过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公务员必须要实行公务员登记,参公人员也要进行参公登记;公务员实行年度考核,参公人员也参照公务员实行年度考核;公务员实行阳光工资,参公人员也如此。并且参照公务员相应定为科员、副主任科员等公务员才能有的职位,在工资待遇上跟同级别的公务员一致。参照公务员管理后和工勤人员相比待遇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差距在不同的单位也不一样,看你们那里怎么操作的。编制上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在进入上不同,参公人员进入要市级以上人事主管部门批,而工勤人员县级部门就可以审批,单位可以自行决定聘用,在晋升上不同,参公人员一般走的是干部晋升路线,而工勤人员一般走工人晋升路线。三是出口不同。参公人员管理是按照公务员进行的,而工勤人员一般是聘用的。经费来源不同,参公人员的人头费等由财政保障,工勤人员的是没有人头费的,人员待遇由使用单位自行解决。二、“公务员”“参公”“事业单位正式工”的区别
1、一是编制不同。参公人员还是事业编制人员,非行政,而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必须有行政编制。原本只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两种编制,但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具有行使政府相关权力的职能,但是其单位的职工却没有公务员身份,而编委会又不可能审批通过扩大行政编的编制,于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衍生产物就产生了,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编制是事业编,这点毋庸置疑,曾经看到过编办的批文,清楚地写着所有职工都是事业编,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2、二是名称不同。参公人员的名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从广义上讲具有公务员身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需具备2个条件,一必须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具有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具备了这2个条件后经过本单位申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报上一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经过批准后这个单位叫做参公单位,参公单位的人员符合登记条件的,经过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登记后才能享受公务员待遇。参公的叫单位,不叫机关3、三是转任不同。从公务员单位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变成了事业编,反之亦然,参公单位调到公务员单位,身份就由事业编变成了行政编,这也就解释了上面说的为什么事业编与公务员和参公在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事业编不经过考试是不可能调入这两种单位的,而公务员和参公是可以互通的。4、公务员: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5、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及以下设置。6、参公: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单位人员要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7、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8、事业单位通常需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并需以特定的组织或机构形式存在,同时需成为法人实体。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由我国政府出资设立,它们往往是行政单位的分支,同时也有一部分由民间或企业集团创办。相较于企业,事业单位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次,其财政和其他单位拨付的资金主要用于非经济利益的获取。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与国外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相对应,这些国外组织是社会自治的,而我国的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关系较为紧密。这种差异部分源于社会制度的差异,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导。
三、公务员岗位与参公岗位的区别
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承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根据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求,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有特殊职位性质、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2、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包括: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3、简单来说,公务员是政府部门的嫡系工作人员。
4、参公,即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一种口语化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它指的是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于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单位人员需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公务员,但具有公务员身份,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