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入学竞争激烈,每年招生名额有限,保送生占据多数,通过考试录取的仅有寥寥数人。
在国内心理学领域,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同样享有盛誉。选择心理学方向时,需考虑北师大的实验心理学方向较为突出,中山大学的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方面颇有建树,天津师范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享有盛名。因此,选择专业方向时还需结合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
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考试实行全国统考,考试大纲由教育部指定,考试范围严格遵循大纲要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按照综合大学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开展多方面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涵盖心理学各主要方向,是中国最著名的心理学院系之一。
自我介绍
我于2014年毕业于南方某985、211高校,毕业后进入某一线城市国企工作。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和待遇。然而,2020年1月,我做出了考研的决定,开始了考研之路。我以北京大学心理学院为目标,尽管一战失利,但经过二战的努力,最终尘埃落定,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有关考研的决定
起初,我并未考虑过读研的事情。大学毕业后,我渴望步入社会,于是开始在金融行业工作。作为一个喜欢内省的人,我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逐渐地,我意识到,凭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这个领域很难取得卓越成就,于是开始考虑从事其他事业。然而,转行面临无经验、无资历的困境。2020年1月,在与一位有考研经验的朋友聊天时,我突然萌生了通过读研究生来实现未来规划的念头。我是一个执行力强、有冲劲的人,在产生这个念头后的几天内,我就明确了目标院校和专业。
专业: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和自身特质,我希望深入研究心理学。
院校:我原本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当时想着要读就读最好的,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决定以北京大学为目标院校。
考研与高考有很大的不同。许多经历过考研的人都会感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认为,任何打算考研的人都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你为什么想要考研?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你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逃避工作、寻求某个领域的权威指导,还是其他原因?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和答案将决定你选择什么学校、什么地域,甚至是否愿意调剂到其他学校或非全日制研究生。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关于考研,你具有什么资源?
个人能力、时间和经济资源。例如,有些人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问自己是否适合考研。另外,你是否拥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许多人询问是否需要辞职考研,或者边工作边学习,这也因人而异。以我为例,我是在职考研,工作日的学习时间基本在每天1至3小时,周末时间稍微充裕,这是在我自身感到可以适应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如果有人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建议至少在后面半年左右要脱产学习。或者,如果有人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边工作边学习,或者至少有一段时间的工作,不要让经济和心理负担过重。
你能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
你是否能够坚持、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承受失败带来的挫折?你的家人和伴侣能否支持你?或者如果他们反对,你能否依然对自己坚信?你能否抵挡一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各种娱乐放松的诱惑?当然,还有其他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除非你对自己所处情况和将会遇到的困难有清晰的认知,否则难以在考研的道路上坚持到最后。
初试准备
由于每个学校、每个院系的具体情况不同(尤其是自主命题的学校),而且许多前辈也谈了许多有用的初试方面的准备,重复的方面我就不做赘述了。下面谈谈我觉得对同学们有用的其他信息吧。
政治
一战政治62分,二战政治69分。虽然提高得不多,但也可说有所上升。有些人可能在最后三个月开始学政治,但如果是像我这样本身哲学逻辑理解能力不强、政治学习能力较弱的人,还是建议越早开始越好。一开始可以不用背,但重复地看题和知识点,十分必要。一战时,我是先从肖老的1000题开始,9月末才开始看红宝书,所以许多知识点并不连贯、完整。二战时,我四月份就老老实实从肖老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和视频开始,才对许多问题真正通透理解。政治光靠做题是不行的,更需要你的理解。尤其是现在,题目出得更加灵活。我复习是用肖老的全套,再加上徐涛的背诵小黄书(方便携带也好记忆)和考前必备20题。
英语
背单词的过程需要基本持续到最后一天,每天多长时间也好,需要维持一种状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app,我用的是墨墨背单词。公众号方面,可以关注何凯文老师、唐迟老师,有题目,后期也有讲作文,而且你还能在留言看到同学们的喜与悲,有一种不是孤军奋战的感觉(讲真,有时候还真的很触动我)。真题是宝藏,结合自身情况反复练,不单单是弄懂了每个题目,如果有时间,请你弄懂每个句子、每个单词吧。模拟题可以适当考虑,还是那句话,看自己情况。
专业课
北大的心理学是自主命题(全部主观题),每年都是出乎意料之外,很迷。如果你做这个选择,真要做好心理准备。心理学考普心、实验、组管、测量、统计、发展。就拿2018年和2019年考研题目对比来说,每个部分的分值差异,超乎你想象(此处可自行搜索北大真题)。难易程度也大不相同,2018年分数线330,2019年分数线375,可见一斑。有些人可能基础更牢,有些人可能思维更活,这样,面对不同的题目,会有不同的优势。初试的教材准备方面,除了大家通用的一些教材之外,还有几点经验之谈: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那几本教材。
必须看。这是我一战失利之后才发现的。有些词汇或者知识点,在国内的教材压根不会出现。尤其是《心理学与生活》、《发展心理学》。另外,《心理学》里的是DSM5的诊断标准,个人认为还是得看。这些教材块头都比较大,但是,如果你选择北大心理学,不去阅读可能真的会失去一道十几分的题目。
北大出版的教材。
这里要再次强调,你选择的院校决定了你的复习范围。比如实验心理学。一战时也有看朱滢老师的书,但鉴于难度较高就没有太过专注,而是更多地翻阅郭老师的教材。而2021年的实验题原题,就直接来自于北大教材(整整40分呐,童鞋们!)。可笑的是我是在二战后的某一天,才发现的(哭)。
其他教材。
如《工业与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等等。我是在一战失利之后,才真正意识到必须广泛阅读才有可能考取北大。因为,北大的出题,真的是很灵活。所以我二战看的书本数目至少是一战时的三倍。每门课程都选择好几个版本和作者的书,国内外的都有。而且,一定要做到研究透,而不是泛泛而过。
真题
题目很重要,题目很重要,题目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这也是一战过后才真正领悟的道理。历年统考考题,要看;各学校考题,要看;但最要看的,是北大的题。你不仅要看北大的考研真题,也要看期中期末的考试题目。考研期间关注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同时,题目不仅仅要“看”,更是要“练”。或许你以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就可以,但当你真正落笔,还是会有差距。所以,看题时能用笔作答就尽量去做,即时不写完整的答案,写个提纲也是好的。尤其是,考专业课那天,十几道主观题会写得你手累得怀疑人生,所以平时还是多训练的好。
其他资源
若你有充裕的时间且自控力较强,不妨在网上搜寻北大教授的授课视频。比如在慕课上,可以观看有钱老师的《心理学》、吴老师的《实验心理学》等课程。这样做不仅能深化你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备考过程中起到减压作用,并且增进你对老师的了解,或许在复试时能减轻紧张情绪。
经历一战失利,勇敢迈向二战
2021年考研期间,我在职备考,最后一周请假全力冲刺。遗憾的是,最终以2分之差未能进入复试。尽管遭遇挫折,但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二战。
调整心态,总结经验
4月份,我正式开始了二战的复习。基于第一次的经验,我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建议大家在复习时,不要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科目或课程上,交叉复习效果更佳。
心院复试
2022年2月,初试成绩公布。北大公布排名的做法十分人性化,让我清楚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那天查分时,我喜极而泣,既为努力得到回报而高兴,也为备考的艰辛而心疼。
然而,初试通过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能否真正进入北大,关键在于复试。北大的复试比例较高,心理学院大约是1:2的录取比例,因此复试准备至关重要。复试包括英语问答和中文问答,建议找家人、同学帮忙练习,提前适应氛围。同时,阅读老师的文献,了解研究方向和热点。专业课方面,一定要深入理解,尤其是你感兴趣的方向。此外,复试材料要提前准备,如学历证明、成绩单、北大研究生个人陈述等。
2022年3月,我提前两天到达北京。由于校外人员不能随意进入北大,我只能在王克桢楼附近转悠,看书,熟悉环境。
复试分为小组进行,从早上8点多一直持续到下午。我见到了心仪的老师们,但遗憾的是,由于紧张和准备不足,我的表现并不理想。面试结束后,我预感到结果,心情有些低落。
北大心院今年有非全日制名额,但我坚持要全日制。复试后两天,我离开了北京,心中充满了感慨。
峰回路转,终归北大医学部
复试后几天,我突然接到北大医学部询问我是否愿意调剂的电话。虽然对心院复试的失利感到失落,但这个机会让我重燃希望。经过了解,我决定再试一次。
由于医学部对所有考生有笔试要求,我请了一周假,再次来到北京。笔试包括行测题、英语听力、心理测试。笔试前一天,我花了一个小时熟悉行测题;听力方面,由于之前有持续练习,所以准备顺利。
笔试后两天是面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加上轻松的心态,我的状态比上次好很多。面试时,我感觉发挥不错。当天准备离开时,我接到了复试通过的通知,心情复杂,但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写在最后
两年前,我在考研论坛上开始思考:有朝一日,我希望分享我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人。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人数增长趋势明显。也许你们的处境比我更艰难,但请千万不要放弃——一旦决定,就不要轻言放弃。
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1. 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2.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安排
3. 做出明智的选择
4. 关于北大
愿每颗努力的心,终将不被辜负。请加油。
随着科学思想的崛起,臆想与客观迷信逐渐被取代。然而,在心理学领域,主观迷信依然存在,并在所谓的“需要心理医生”的谬论下继续误导人们。
“心理”这一词汇,原本是心理学的专用术语,却如今沦为那些缺乏文化自信的学者们口头禅。